我記得我跟先生剛結婚的時候,第一年是回婆家過年的,到了第二年,我婆婆提前很久就打電話告訴我,今年讓我和先生一起回娘家過年。她說別讓我爸媽覺得我結了婚,就冷落了他們。
直到現在,我在娘家過的年,比在婆家過的多,我婆婆也從來沒有過怨言。而且即便我在婆家過年,婆婆也從不讓我插手家務,她說年輕人就該趁著過節好好休息一下,她還沒那麼老,能幹得動。
我婆婆是那種很明事理,也很會體諒人的婆婆。可生活中,有我婆婆這種明事理的,自然也就有不明事理的。

米陽結婚四年了,前三年,她都是回婆家過年的,今年,她想回自己的父母家。可是她丈夫陸凡堅決不同意,他說: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,哪有結了婚的姑娘還回娘家過年的道理,你就得跟我回去,再說了,我媽年紀大了,你不回去,家裡來了客人誰做飯?」
婆婆也打電話給米陽,說別人家的兒媳婦都是一年到頭在家孝敬公婆,你一年也就回來那麼一次,還想推脫,有你這麼做兒媳的嗎?
米陽今年不肯回婆家過年,是有兩個原因的。一方面是因為她是家裡的獨生女,自從她嫁出去,每年過年家裡只有她爸媽兩個人,很是孤單冷清,她想回去陪他們過個年,讓他們熱鬧一下。

另一方面,在婆家過年,她覺得自己很委屈。每年剛到家,婆婆不顧她舟車勞頓就催著她進廚房做晚飯,接下來在家裡的那幾天,家裡所有的家務便全是她的了,有客人來訪的時候,其他人都在聊天,她卻要做十幾個拿得出手的菜,這對於從小嬌生慣養的她來說,太難了。
有時候,米陽也想問問公婆,她沒回來的時候,他們都是怎麼吃飯和待客的呢?為什麼她一回來,這些就全推給了她?但她又勸自己,一年也就回來那麼一次,還是忍了吧,就全當是體諒老人的辛苦。
無論夫妻之間,還是家人之間,體諒和寬容都是很難得的。然而更難得的,是你體諒了別人,別人會看見你的好。

米陽的體諒和隱忍,就是沒有被看見的。因為在婆婆心裡,米陽只是在盡一個兒媳的本分,是應該的。
有親戚對著米陽的婆婆誇讚米陽說:「你兒媳婦從城裡來的,卻一點都不嬌氣,還幫著你做飯做家務,你太有福氣了。」米陽的婆婆卻說:「誰家的兒媳婦不做飯做家務,難道城裡來的就更金貴一些嗎?城裡的女孩,不也得孝敬父母?」
你聽,婆婆把兒媳所做的這些,看作是理所當然的「孝敬」,可她並沒有想過,孝敬父母這件事,該是她的兒子來做,不該是兒媳婦。她也從來沒有想過,兒媳婦,是應該適當地回娘家孝敬一下自己的父母的。

眼看著陸凡沒辦法說服米陽回來過年,婆婆心裡自然很是氣憤。她給自己的兒子打了電話,勸他說:「你媳婦不肯回來就算了,你一個人回來好了,讓她回她娘家去吧,以後你也別去她家,她們家有什麼事你也別管,跟她劃清界限。」
就因為兒媳想要回自己的娘家過個年,就勸兒子跟兒媳和她娘家劃清界限,這樣的婆婆有多麼不明事理呢?
兒媳並不是每年都要回自己的娘家過年的,她只是在婆家過了三個年之後想要回去陪伴自己的父母過一次年,這實在是情理之中的事。就算是自己的兒子不情願,做母親的也該勸兒子陪兒媳回娘家過年,這樣才能顯出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,同時也讓兒媳心裡覺得溫暖。

婆媳之間的情分,不就是這樣彼此為對方著想而慢慢培養出來的嗎?
如果婆婆只是把自己放在長輩的位置上,覺得兒媳就該處處為她著想,兒媳嫁過來就該做飯做家務照顧公婆,不該再想著自己的父母。那麼這樣的婆婆不但自私且狹隘,而是也不會得到兒媳的尊重。將來,這個家庭,也不可能和睦相處。
你從未將心比心地為兒媳著想過,你的兒媳又怎麼可能心甘情願地照顧你?
我和我婆婆在一起,我感受到的真的是一種母親的溫暖,雖然我也不敢說我會把婆婆當親媽,但我婆婆偶爾對我有什麼要求,我都是真心實意地去滿足她的,從來不會覺得自己受了委屈,因為我知道,她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很周到地為我著想。

那種讓兒媳回家過個年,兒媳都覺得委屈的婆婆,我想,也是該反思自己的。更何況,你挑撥兒子跟兒媳劃清界限,你讓他們的婚姻,以後何去何從呢?他們兩個感情離心了,對你,只會有害無利。
真的別去做那種不明事理的婆婆,既傷了兒媳的心,自己也得不到什麼好處。到最後,只是徒添怨懟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