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是一件複雜的事情,有太多瑣碎的東西,消耗著你的耐心。
每一個婚姻中的女人,總有被對方氣得怒火中燒的時候,可轉念一想,婚姻里的那個人,畢竟是自己選的,兩人之間,也曾經有過美好和甜蜜的時光。
於是,抱怨幾句,調整好心態,繼續挽袖剪花枝,洗手作羹湯。

01
可是,婚姻從來都不是兩個人的事。
婚姻中有太多的人,因為你和老公的結合,聯繫在了一起。老公是自己選的,但這些人不是,他們是你無法拒絕的婚姻「贈品」。
這些婚姻「贈品」,可能和你有不同的人生經歷,不同的性格三觀,不同的思想觀念,要完美的相融在一起,很難。
讀者楊女士就深受這些婚姻「贈品」所困擾,哪怕是過年也不得安寧。
楊女士老公有兩個姐姐。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,而且年齡最小,老公自小深受家人寵愛,哪怕他的家境並不好,他還是一路念到了大學。
他的兩個姐姐卻早早輟學打工,為家庭減輕負擔。

02
楊女士的家境也一般,在和老公結婚後,一直住在老公單位的集資房裡。房子很小,是兩居室的,面積只有50平方。
所以,夫妻兩人最大的心愿就是,努力賺錢換個大房子。
老公性格溫和,為人勤懇,工作能力也很強,夫妻兩人的感情一直都不錯,唯一讓楊女士煩惱的是老公的大姐,也就是大姑子。
大姑子當年輟學打工,為了讓弟弟上大學付出了很多。如今她的生活並不如意,常常開口向弟弟借錢,而這錢基本上是借多還少,還了又借。
大姑子的老公好吃懶做,沒有家庭責任心,家庭的重擔基本都壓在大姑子身上,她的兩個孩子又體弱多病,經濟上經常是捉襟見肘。
作為弟弟,楊女士的老公深知姐姐的處境,自然是有開口必借,但是,這對一直想要攢錢買房子的楊女士來說,是一種打擊。

03
楊女士對於大姑子向來沒有好感,她覺得大姑子心機太重。
最讓楊女士印象深刻的是,在她和老公結婚的第二天,大姑子就開口向老公借錢,老公當時把收到的1.5萬禮金借給了她。
在前幾天,老公單位發年終獎,老公領了6萬,楊女士很高興,因為有了這6萬加上這些年存下的錢,剛好可以首付一套大一點的房子。
可是,當天晚上大姑子就打來電話借錢,開口要2萬。
楊女士很生氣,大姑子很有心機,每次借錢都是找準時機,老公的錢剛到手還沒放熱,借錢的電話就來了。
這一次楊女士強烈反對借錢給大姑子。她苦口婆心地和丈夫說,學區房看好了,首付也剛好夠,兒子已經4歲,上學的事情不能拖,關鍵房價也在漲,再拖就買不起了。
最終,只借了5000塊給大姑子。

04
楊女士的兩個大姑子,都嫁在鎮上,春節回婆家過年時,她們兩家人也都在。楊女士明顯感覺到大姑子的恨意,但她只能裝作沒看見。
那天,一大家子人湊在一起吃飯,楊女士在廚房忙碌,兩個大姑子在大廳里嗑瓜子閒聊,根本就沒有幫忙的意思。
楊女士也習慣了,每年都是這樣,一到婆家她就是最辛苦的那個人,也是最後一個上桌吃飯的人。
當她把最後一道菜端上桌,剛想坐下吃飯的時候,正好聽見大姑子和老公說:
「你姐夫不愛做事,我明年讓他去開家小店,你要多存點錢,到時候借兩三萬給我,這事情我可提前給你說好了,你可不能反悔。」
楊女士一聽到借錢,擔心老公好面子會答應下來,趕緊接過話說道:「明年他哪裡有錢存下來,房子的首付一交,每個月要勒緊皮帶還房貸了。」

05
大姑子一聽,頓時生氣了,上一次弟弟原本答應借兩萬給她,最後只借了5000,她就知道是楊女士在背後搞鬼,今天竟然當面不給她面子。
大姑子怒火攻心,也顧不上什麼了,直接呵斥道:「我們一家人談事,和你有啥關係?」
婆婆在邊上聽了,也加入其中,說:「兒媳,怎麼說她也是大姐,她現在比較困難,你們幫助她也是應該的,都有錢買房了,怎麼沒錢借一兩萬給她?「
接著婆婆又說起當年大姑子是怎樣輟學去打工,怎樣辛苦賺錢給弟弟當學費和生活費,最後又反覆告誡楊女士,做人不能忘本。
楊女士越聽越氣,尤其看到老公一臉尷尬坐在那邊不吱聲,就更加生氣。
她說:「好,這是你們一家人的事,和我沒關係,以後春節我也不會再回來像個保姆一樣,伺候你一家人。」
楊女士又說道:「大姐當年怎麼幫忙、怎麼付出是你們一家人的事,別和我說;可是借不借錢是我家的事,你們也不用管。再說,這幾年我們借給大姐的錢,沒有10萬也有8萬了吧。」
最後,大家不歡而散,因為這件事,過年都不得安寧。

情感分析:
在電視劇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》里,孔嬤嬤教訓盛家三姐妹的話,我至今印象深刻,孔嬤嬤說:
「兒女眾多的人家,父母要一碗水端平,才能家宅寧靜,雖說姐妹之間要相互謙讓,但也是今日這個讓,明日那個讓的,沒得道理只叫一頭讓的,日子長了,父母姊妹免不了生出些嫌隙來。」
孔嬤嬤說的道理很簡單,也很通透,就算放在現在來說,也一樣值得我們學習。
我覺得楊女士的婆婆,或許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,在孩子小的時候,沒能夠一碗水端平,最後造成兩個姐姐輟學打工,以此來幫助弟弟上大學。
如今弟弟長大能賺錢了,可姐姐的生活卻遭遇了困境,那麼作為母親,婆婆當然希望兒子能夠幫襯姐姐。
這乍一看是挺有道理的。但是,對楊女士來說,卻是不公平的。

正如孔嬤嬤所說的,無論姐妹兄弟之間,謙讓幫助都是相互的,如果只是單方面的付出,那麼一定會生出嫌隙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