煮雞蛋時,不能只用清水,記住「1酸1冷」竅門,蛋殼手一搓就掉

2020-11-27     曹強育     反饋

水煮雞蛋剝殼的時候,會發現有時候好剝殼,有時候蛋殼卻緊緊的貼在蛋白上取不下來,堅硬的蛋殼還有可能紮到手。 這通常是和雞蛋的新鮮程度有關的,新鮮的雞蛋容易煮裂開,但容易剝殼;存放一段時間的雞蛋,蛋殼一般不會煮裂開,不過比較難剝殼。

其實不管是新鮮雞蛋還是「陳雞蛋」,都有一種「1酸1冷」的方法可以讓它變的特別好脫殼,也不會破裂。而且不管是雞蛋還是鵪鶉蛋,都是通用的,煮熟後手輕輕一搓蛋殼就掉了,光溜溜很完整,又快又乾淨。

1、煮雞蛋想比較容易剝皮,不能只用清水。鍋中放入雞蛋和沒過雞蛋三分之二的水,水中倒入2勺白醋,開小火煮。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,而在煮雞蛋時加入白醋,蛋殼中的碳酸鈣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,使蛋殼被軟化,在剝的時候蛋殼就會成片的脫落下來,非常好剝,並且加了醋煮蛋,雞蛋殼一般是不會破裂的。

2、煮好的雞蛋可以放在冷水中「激」一下,雞蛋的高溫遇上冷水會產生熱脹冷縮,蛋殼的那層膜會和蛋清因遇冷而收縮,從而產生空隙,使蛋殼能夠輕鬆地剝落。但注意最好用涼開水不要用冷水,以免冷水中的細菌通過蛋殼進入雞蛋內部,食用過後不利於身體健康。

煮雞蛋的靈魂就在於對時間的把控,多一分太老、少一分太嫩,不同的時間煮出來的雞蛋口感大有差別,水開以後開始計時。

1—2分鐘:這個時間煮出來的雞蛋完全沒有熟,僅有一些蛋白有稍微凝固的痕跡。

3—5分鐘:蛋白大部分已經凝固了,但蛋黃還是生的,能夠自由的流動。

6—9分鐘:很多人都喜歡這個階段煮出來的雞蛋,蛋清柔軟細膩,蛋黃微微的凝固,由外到裡流淌著溏心,口感比較好。

10分鐘以上:此時蛋黃和蛋清完全熟透,由於水分的流失,蛋黃發硬發幹,吃起來有些「噎」,可能蛋黃還會變成綠色,雞蛋中的優質營養也會隨著水分流失。

雞蛋煮20分鐘以上,會使蛋黃與蛋白相互結合,產生一種叫硫化亞鐵的物質,這種硫化亞鐵不僅難以被消化,還會降低了雞蛋的營養價值。

很多人在煮雞蛋時,也沒有煮的時間過長卻常常會將蛋殼煮裂,原因就在於煮蛋時水放的太多、火太旺,雞蛋在煮的過程中因為水沸騰,使雞蛋上下顛簸,從而敲到鍋底而造成蛋殼破裂,解決的辦法就是煮雞蛋時, 水只要放到雞蛋的三分之二處,用小火慢煮,這樣就可以避免了雞蛋敲鍋底,將雞蛋煮裂的現象。

小貼士

在煮雞蛋時最好選擇冷水下鍋,開水下鍋裡外受熱不均衡,很容易讓蛋殼煮「爆裂」,因此煮雞蛋時建議冷水下鍋煮。

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麵專頁

省電俠 • 131K次觀看
穆凡岩 • 4K次觀看
星小葵 • 14K次觀看
星小葵 • 4K次觀看
星小葵 • 6K次觀看
星小葵 • 6K次觀看
星小葵 • 7K次觀看
巧廚娘 • 3K次觀看
星小葵 • 9K次觀看
巧廚娘 • 7K次觀看
徐辰穎 • 8K次觀看
穆凡岩 • 52K次觀看
星小葵 • 14K次觀看
星小葵 • 8K次觀看
徐辰穎 • 3K次觀看
星小葵 • 3K次觀看
巧廚娘 • 3K次觀看
徐辰穎 • 21K次觀看
星小葵 • 3K次觀看
巧廚娘 • 4K次觀看
徐辰穎 • 5K次觀看
星小葵 • 11K次觀看
星小葵 • 11K次觀看
星小葵 • 8K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