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世上的萬事萬物,都遵循著固有的法則,按照一定的客觀規律發展和變換著,生生不息。
其中最重要的一條,便是因果循環的規律。
佛語中有言:「凡事有因必有果,一切諸果,皆從因起,一切諸報,皆從業起。
」
於人而言,亦是如此,父母欠了債或造了孽,要麼自己親自償還,要麼由子女繼續補償。
父債子還,天經地義,更是因果循環所致的必然結果,直到業障最後一一還畢消解。
莫道因果無人見,遠在兒孫近在身,父母造了這3種「孽」,老天就會讓子女來償還。

01
父母敗家的「債」,需要兒女來償還
在電視劇《流金歲月》中,蔣南孫的父親執迷於炒股,不僅敗光了家產,還欠下了大筆賭債。
因為不敢面對殘酷現實,也難以承受生活的重負,他最終選擇跳樓自盡,一死了之。
可是冤有頭債有主,他的離世並沒有讓債務消失,而是全部轉移到了女兒蔣南孫的身上。
為了替父親還債,蔣南孫不僅失去了原本富裕的生活,還影響了自己本該擁有的大好前程。
現實生活之中,因為父母欠下無法彌補的債務,而子女被迫償還的案例也是比比皆是。
從本質上而言,生活在同一個家庭的成員,本質上都是血緣與利益緊密相關的共同體。
祖父兒孫,血脈相連,一榮俱榮,一損俱損,富貴時共享榮華,落魄時共擔債務。
有能耐的父母,憑自己的本事賺得盆滿鍋滿,讓子孫蒙受蔭福,使家族薪火相傳。
沒本事的父母,只會敗光了家中的積蓄存糧,讓兒女倍受指摘,給家庭平添恥辱。
更有許多父母,沾染上不良的惡習,搞得家裡烏煙瘴氣,一人拖得整個家庭負債纍纍。
正所謂:「自作孽不可活,多行不義必自斃。
」
所有父母為所欲為敗家的「債」,都是此生造下的惡孽,父母不還子女也要還。
若是不想毀了自己和兒女,毀了整個家庭的幸福,一定不要誤入歧途,搞得債台高築。

02
父母鬧出的「怨」,需要兒女來承擔
人與人之間,總會因為觀念的差別,是非的決斷,產生源源不斷的恩怨情仇。
許多矛盾與問題,若是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,常常會演變成兩個家庭之間的對立與敵視。
這樣的仇恨,看似是一代人的糾葛,但其實早已在潛移默化中,傳遞給了下一代人。
即使兒女子孫想要從中脫離,也早已無法置身事外,不可能化干戈為玉帛,只能互相報復。
就像莎士比亞筆下《羅密歐與朱麗葉》的故事,男女主人公的相愛,本該有皆大歡喜的結局。
但偏偏因為兩家是世仇,原本無辜的眷侶,也便成了各自前人相互爭鬥下的犧牲品。
最終,兩人用悲劇的收場,讓彼此的家族重歸於好,讓人感到唏噓的同時,也充滿了諷刺。
正如馮夢龍所言:「人與人之間的因緣,或恩怨,或善惡,皆是前人之因所成的果報。
」
父母到處惹是生非,與別人無端的結怨生仇,不僅是給自己樹敵,也會讓兒女在未來平白受苦。
兩個人有了衝突,可能只是個人的恩怨,兩代人有了仇恨,則是波及整個家族的紛爭。
父輩或祖輩之間的仇恨太深,終究會影響到兒女,甚至是後世的子子孫孫。
常言道:「恩恩怨怨逃不過,緣來緣往難逃脫。
」
若是不想陷入「冤冤相報何時了」的困頓循環,便要學會「得饒人處且饒人」的智慧。

03
父母德行的「損」,需要兒女來填補
人活一世,道德品質是自己最好的名片,半生修行,以德為先,德行有損,必有餘殃。
我們常說:「上樑不正下樑歪」,父母無德,必然也教育不出優秀的子女,歪枝生孬果。
作為兒女的第一任導師,家中父母的一言一行,都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言行舉止。
優秀的父母,總是能以身作則,為子孫後代做出榜樣,為後人積善行德並將其代代相傳。
失敗的父母,只會搞瞞心昧己,讓兒女晚輩上行下效,給後人無窮禍患還鬧得家破人亡。
德行一事,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,卻常常與家庭的興衰成敗相伴,也持續不斷地影響後世。
五胡十六國時,羯族人石虎一向以暴戾無度著稱,他篡奪皇位後,更是殘暴嗜血。
他經常不分青紅皂白,弒殺身邊的臣子或侍女,還在朝堂上對犯人挖心剖腹,以震懾眾人。
而他的這份狠毒,也完美被他的幾個兒子繼承,長子石邃就有食人肉的惡習,並以此為樂。
石虎的二兒子石宣為了爭奪皇位,不惜殺害親弟弟石韜,而他自己也因此被石虎殺了全家。
有道是:「善惡到頭終有報」,父母德行有「損」,兒女也會跟著自食其果。
生而為人,可以缺錢,但一定不能缺德。
錢沒有了還可以再掙,德行一旦有虧,再做多少件好事也難以彌補。
若是不想殃及池魚,便要學會廣積善緣、與人為善,為兒女多積福報。
美國政治家英格索爾,有句話說得很好:
「幸福不是獎賞,而是結果;苦難不是懲罰,而是報應。
」
因果輪迴,緣來緣去,一切皆有定數。
許多東西,過猶不及,只會反噬自身,禍及子孫。
要想生活得好,最重要的事情,便是嚴於律己,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好。
凡事無愧於己,也無愧於人,自然有福氣與財氣如影隨形,後代也能一生順遂,萬事無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