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腸癌來臨時,上廁所會有「這五個怪象」儘早做腸鏡,別等到晚期才反應過來

2025-05-25     武巧輝     反饋

小劉中專畢業後進入了一家汽修廠工作,經過幾年的熟練,他慢慢地積累經驗自己開了一家汽修廠,小日子過得很順利。

不過近兩個月來他發現自己總是腹痛、便血,起初沒當回事兒,以為是痔瘡,後來發現症狀越來越嚴重才到了醫院就診。

結果被查出直腸癌晚期,年紀輕輕還未結婚就被癌症盯上,這讓小劉一家人難以接受。

確診腸癌六個月後,小劉病逝,留下年邁的父母整日以淚洗臉……

為什麼很多腸癌會被誤診為「痔瘡」?

如何區分?

據統計,80%的直腸癌剛開始出現便血症狀,會被人們誤診為痔瘡。

究其原因主要是直腸癌和痔瘡的臨床表現很相似,都有排便困難、便血等異常症狀,很容易被混淆。

加上很多人對直腸癌的認識不足,或者某些地區醫療水平有限等多種因素,導致腸癌被誤認為是痔瘡,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。

那應該如何區分痔瘡和直腸癌呢?

1、從排便習慣來區分:痔瘡一般不會導致排便困難,而且即便有大便變細症狀,炎症消退後也會恢復正常。

而直腸癌患者會有排便困難、腹脹、腹痛等多種症狀出現,而且不會自行緩解。

2、是否有全身症狀:痔瘡一般很少會有全身症狀,多是局部症狀,而腸癌隨著病情的進展,患者可能會有明顯消瘦、貧血、發熱、乏力、惡液質等表現。

3、大便帶血症狀不同:雖然痔瘡和腸癌都可能導致大便帶血,但痔瘡一般是便後滴血,而腸癌多是大便表面有血跡,血量也不多,不一定每次都有。

4、排便感受不同:痔瘡可能會有肛門墜痛、肛周瘙癢出血等症狀,而腸癌多表現為中下部腹痛或者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等症狀。

5、肛門指檢的區別;肛門指檢過程中,如果手指能摸到一些凸起小顆粒那多半是痔瘡,如果摸到腸道內有菜花狀硬塊或邊緣隆起的潰瘍,或者檢查完後指套上有膿液和血液的,那就要警惕是腸癌。

身體出現五個異常,儘早做下腸鏡?

腸癌來臨時並非悄無聲息,山西省中醫院針灸科侯麗亞提醒:如果出現下面幾種異常症狀,要警惕是腸癌來臨,最好儘早進行腸鏡檢查!

食慾變差:患上腸癌後,可能會影響患者的胃腸功能,從而引發食慾下降等症狀。

排便習慣改變:如果原本規律的排便習慣發生改變,出現大便次數變多或者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等症狀,可能是腸癌所致。

便血:腸癌早期會有便血症狀出現,要學會區分痔瘡與腸癌所致的便血。

脹氣:腸道腫瘤會影響消化功能,從而導致消化不良,更容易產生氣體,進而出現腹脹等症狀。

大便形狀改變:腸道出現腫瘤後,受腫瘤的壓迫,患者的大便可能會變細或變薄的現象。

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蔣永源提醒:腸鏡檢查能夠發現腸道中的息肉,如果能及時切除,就能夠預防腸癌;腸鏡還能檢查出克羅恩病、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症性腸病,從而進行長期管理或者針對性治療。

除此之外,腸鏡還是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的利器,因此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。

不想腸癌找上門,5個生活習慣要避免?

癌症的預防要大於治療,如果不想被腸癌盯上,平常一定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,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!

1、避免經常久坐不動:貴州省腫瘤醫院腹部腫瘤科主任醫師王文玲表示:經常久坐不動的人,腸道蠕動得慢,那糞便中的有害成分就可能在腸道內滯留刺激腸道黏膜,時間久了可能會增加腸癌的發生風險。

2、儘早戒煙戒酒:世界衛生組織介紹:長期吸煙可能會增加炎症性腸病、胃潰瘍、胃腸道癌症等疾病風險。

《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0》提及:大量飲酒會增加腸癌風險,因此為了預防腸癌,要儘早戒煙戒酒。

3、避免飲食過於油膩: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嵇振嶺表示:高脂肪、高蛋白、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習慣,可能會增加便秘和腸癌的風險,因此飲食上要避免吃得過於油膩。

4、注意腹型肥胖: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主治醫師符濤提醒:腰腹部脂肪堆積,會增加慢性炎症反應,甚至誘發癌症。

出現便血症狀很多人會當成是痔瘡,但其實也可能是腸癌的信號,一定要學會區分痔瘡和腸癌引發的不同便血症狀。

出現上述幾種異常症狀,要提高警惕,小心是腸癌作祟,平常要儘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,預防腸癌的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