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段時間網友曉雨(化名)向我求助,她說她有一對龍鳳胎寶寶,現在三歲了,各方面差異巨大,在一塊兒就打架,她不知道該怎麼辦。
原來曉雨三年前幸運地生下了一對可愛的龍鳳胎,既高興又發愁。
愁的是她需要工作賺奶粉錢,沒辦法照顧兩個寶寶。
本來想讓婆婆住過來一起帶,結果才兩個星期,老太太說腰疼,兩個孩子帶不了。

她還發現婆婆餵奶總是先喂兒子,換尿布也是先給兒子換,無論女兒在一邊如何哇哇大哭,都不理。
本來心裡也有疙瘩,見婆婆說帶不了兩個,就說把寶貝送去外婆那裡養。
婆婆答應了,提了兩個條件:第一,孫女親家帶,她只管孫子。
第二,因為親家把孩子帶回老家養,她也要把孫子帶回老家,省得兒媳婦總是對她帶孩子的方式有微詞。
曉雨犟不過婆婆,只好答應了。
她心想三年轉眼就過去,等孩子能上幼兒園了,就可以接過來一起照顧。

這三年曉雨過得挺不是滋味。
自己媽媽是退休小學老師,對女兒照顧得很精心,不但教寶寶念兒歌,還買了很多繪本,平時空下來就給女兒讀繪本,講故事。
除此之外,每到周末,外婆心疼自己女兒上班累,常常帶著外孫女來看女兒,每次來都要捎些雞蛋、臘腸什麼的自製土產。
因為常常能見著女兒,曉雨和女兒感情還是很好的。
女兒一見她就撲過來,走得時候常常大哭,要留在媽媽身邊。
有時候外婆心軟就在曉雨家住兩天。
兒子那邊就完全倒過來。
曉雨的婆婆從來沒有主動帶兒子來看過她,只有一次兒子發幼兒急疹,三天高燒40度不退,婆婆慌了,把孩子送到曉雨這看醫生。
曉雨沒辦法,平時想兒子了,只能自己跑去看婆婆,每次去都大包小包買一堆,有時候顧不上買就把自己媽送來的吃的直接提去給婆婆。
到了婆婆家,也不敢跟兒子太親近,怕婆婆甩臉色,一個勁地幹活。
婆婆還嫌棄她給自己添麻煩了。
說她走的時候,孫子要哭。
她不來,孫子就不會哭。
婆婆沒什麼文化,唯一的愛好就是看電視,家裡電視從眼睛一睜開到晚上熄燈。
曉雨的兒子也習慣了。
曉雨覺得這樣不好,跟婆婆提過幾次,婆婆也不聽。
她給兒子買了很多玩具和繪本,婆婆嫌收拾起來麻煩,很少拿出來給孩子玩,更不會給孫子講故事。

三年過去了,曉雨終於能把一兒一女接到身邊。
因為孩子上幼兒園要接送,婆婆又來到了曉雨家。
兩個孩子擱一起就太明顯了,差距太大。
曉雨的女兒開朗外向,見人就喊,很有禮貌,還能唱好多兒歌。
兒子就顯得木木的,悶悶的,不跟人說話,也不聽指令。
妹妹找他玩,他很少搭理,要是妹妹拿了他的東西,或者他要玩妹妹的東西,上來就搶,搶不到就動手。
婆婆見了也從不阻止。
兩個孩子頭一天去幼兒園,老師說,妹妹哭了十多分鐘,就高高興興地玩起玩具了,哥哥卻哭了一個小時,然後就一個人躲在角落裡不說話。
婆婆心疼孫子,經常中午就單獨把孫子接回家了,有幾次忘記接孫女了,老師給曉雨打電話才知道。
女兒早就能自己吃飯了,兒子還得喂飯。
因為差距太大了,曉雨的老公也意識到了問題,硬是把婆婆勸回了老家,把外婆請來接送兩寶去幼兒園。
可兒子的情況並沒有改善,打妹妹的情況愈演愈烈,上個禮拜竟然把妹妹手臂都咬破了,好大兩排牙印,把她心疼的不行。
蒙特利梭曾說:人生的頭三年勝過以後發展的各個階段,勝過三歲以後直到死亡的總和。
曉雨的兒子和女兒差異那麼大,跟奶奶和外婆帶孩子的方式很有關係。
人的大腦在出生的頭三年,是發育最快的時期。
寶寶剛出生時大腦重370克,長到9個月時,重量就翻倍,3歲時達到出生的3倍,等孩子長到7歲時,大腦重量就跟成人沒什麼區別了。
大腦開發的黃金階段是0-3歲,這一階段是寶寶建立專注力以及探索的敏感期。
大腦的發育主要是突觸發育,突觸就是連接腦細胞的神經節點,也叫神經元。
信息的傳遞通過突觸從一個腦細胞傳到另一個腦細胞。

0-3歲寶寶的突觸增長最快,3-6歲減半,6-13歲又一次減半。
13歲之後突觸仍然會增長,但速度就非常緩慢。
德國學者卡爾·維特在19世紀提出:越小的寶寶具有越強的學習能力,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若不及時刺激右腦發育、培養、鞏固、輸入更多的信息,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才吸收能力將在6歲左右逐漸消失。

因此要促進寶寶大腦發育,一定要提供多方面刺激,增加孩子的體驗。
曉雨的兒子,在頭三年中,大腦接受的主要刺激都來自電視。
婆婆很少跟孩子講話,致使他接觸到的外界刺激極少,大腦沒有得到很好地鍛鍊。
跟小夥伴之間的正常交往也需要學習和接受刺激、獲得反饋。
曉雨的兒子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,很少有跟父母接觸的機會,也沒有跟同齡小夥伴有2接觸,性格內向非常正常。
對於這樣的孩子,需要花0-3歲數倍的力氣才能把一些壞習慣糾正過來。
更重要的是,婆婆帶孩子再不好,她也是孩子認定的主要撫養人,驟然分開,只會讓小男孩發生行為退化,激化他跟妹妹的矛盾。
在此要勸各位媽媽,如果可能,儘量讓孩子0-3歲階段留在自己身邊。
如果一定要分開,那孩子回來的時候要付出數倍的耐心,陪孩子玩,不要訓斥孩子,指責孩子,要更寬容,更耐心,才能挽回母子親情。
嚴肅地說,如果父母不能用愛和耐心接納孩子,那麼終其一生,父母也無法走近孩子心裡。
此生你們只能做孩子血緣上的親人,而不是真正親近的人。
錯過了0-3歲大腦發育的黃金時間,也不要緊,但是接下來的時間裡,必須要給予孩子大腦更多的刺激。
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它需要媽媽的耐心和時間。
但沒有什麼比一個孩子對母親來說更重要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