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這一生, 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舍取的過程。 年輕的時候, 追求各種東西, 到老了就不斷地做減法, 留下最重要的東西。
而女人這一生, 就要學會對自己的人生做減法, 一路前行, 一路要學會放下。
有時候, 追求的東西太多了, 可能不會幸福, 真正過得幸福的人都是懂得放下的。
太過執著並不是一件好事, 或者可能是人生的一種災難, 只有學會放下, 才是真正成熟的標準。
真正成熟的女人, 都會隨著這4次放下, 完成自我蛻變。

1關於感情 放下無緣的執著
亦舒在《我愛, 我不愛》一書中寫道:
「真正屬於你的愛情不會叫你痛苦, 愛你的人不會叫你患得患失, 凡覺得辛苦, 即是強求, 一定是出了錯, 需及時結束, 重頭再來。 」
求而不得的愛, 痛在無緣, 苦在執著。
電視劇《愛上北斗星男友》中, 吳昕飾演的蔡舒萌, 便有這樣一段經歷。
因為喜歡, 蔡舒萌拚命努力, 想要給對方提供更好的資源。
毫不誇張地說, 她是有求必應、隨叫隨到, 用盡一切辦法, 只為博得對方在乎。
可對方呢, 面對她的追求, 面無表情, 甚至看不起她, 希望她消失。
現實生活中, 這樣的女人不在少數。
女神張曼玉曾經為了爾冬升, 不惜和閨蜜鐘楚紅鬧翻臉。
為了愛, 她不顧爾東升比自己大7歲, 願意成為他的「地下戀人」。
別人為了發展一心想要曝光, 她卻放棄名和利, 甘願以愛情為重, 希望與對方在養兒育女中度過一生。
可愛情這種東西, 僅憑一方努力終歸換不來幸福。
如果和一個人在一起, 你感覺到累, 就應該及時放手, 這才是最好的方式, 過分追求結果只會讓你越陷越深。
愛而不得, 總是讓你痛苦, 你越痛苦, 可能對方越不會在乎。 為了愛,
委屈自己, 犧牲自己, 到頭來可能感動的只有自己。
所以說, 愛情這個東西, 不是靠你一味付出就能夠得到相應的回應的, 而是要相互珍惜, 若是對方不上心, 你也沒必要去執著勉強, 學會放下才是愛自己最好的方式。
放過別人, 亦是成全自己。

2關於朋友 放下刻意的維護
《莊子·山木》中有言:
「謂賢者之交誼, 平淡如水, 不尚虛華。 」
朋友之間的關係, 淡而不膩, 最能長久。
若是光靠一方面維繫, 聯繫, 即使你再怎麼珍惜對方, 時間久了自己也是會累了, 這跟愛情有時候是一樣的。
若是彼此惺惺相惜, 自然是會把對方放在心裡, 若是對方不在乎, 你一個人放在心上也沒有意義。
時間是帶不走, 真正的朋友的, 那些需要你刻意去維繫的友情, 不會長久。
朋友之間, 應該是相互坦誠, 相互珍惜的, 若是你刻意去討好, 可能就降低了自我價值。
刻意去討好的, 最終損失的是自己的尊嚴, 可能在對方眼裡並不在意。
就像蔣方舟所說的那樣:
「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, 所以變成了諂媚的人。 」
不久前,
演員秦海璐質問劉濤:「你為何只有兩個閨蜜?」
劉濤的話字字珠璣, 鏗鏘有力:「因為我還是很挑的, 我哪有時間對所有人好。 」
不刻意討好朋友的劉濤, 身邊留下的都是真正的朋友。
莫言曾說:「刻意去討人喜歡, 折損的, 只能是自我的尊嚴。 」
真正的友情, 全在於心, 無須刻意維持。
餘生, 不必把太多「朋友」請進生命裡, 有三兩知己足矣。

3關於伴侶 放下過高的期待
《人間失格》裡寫道:
「倘若沒有過度的歡喜, 便沒有極度的悲傷。 」
有時候, 過高的期待往往給我們帶來的是傷害。
它讓我們不自覺地陷入美好的幻想, 進而影響現實的感情質量。
記得一期綜藝節目裡, 演員趙奕歡講出了自己對男友近乎完美的期待。
為了幫男友減肥, 她放下狠話:「如果不練出6塊腹肌, 你休想求婚!」
儘管趙奕歡是為了男友的健康著想, 可現實總是期待越高, 失望越大。
男友背地裡總會偷偷吃各種零食, 趙奕歡發現後, 大罵一場, 不歡而散。
無獨有偶, 之前爆火的電視劇《三十而已》裡, 顧佳抱著對丈夫許幻山的高期待, 不允許他吃甜食、吃晚飯、踢球、生產煙花……
結果,丈夫非但沒有活成她設想的樣子,反而出軌了林有有。
過高的期待,會在無形中變成一種控制,不僅苦了對方,還傷了自己。
《不要用愛控制我》這本書中寫道:
「大多數控制欲太強的人,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,所採取的強制[性.行.為],都是為滿足某種特殊需求的,這種需求很可能違背她們原本良好的目的。」
婚姻裡,最忌諱的就是「完美」的幻想。
成熟的女人,都會放下過高的期待,以一顆平常心去愛、去面對。
唯有如此,彼此才能在生活中發現對方給予的小確幸。

4關於子女 放下不舍的留戀
一位作家曾說過:
「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,而他用背影告訴你,不必追。」
作為母親,再愛孩子,也要學會放下不舍的留戀。
要知道,我們不會像直升機一樣,隨時可以盤旋在兒女的上空。
隨著歲月流逝,孩子終究要長大,他們會有自己的生活。
一味地對孩子「窮追不捨」,無疑是給他的人生挖坑。
演員張鐸結婚後,媽媽對兒子萬般不舍,習慣性「插手」他的生活。
兒子出門太久,她會生氣;兒子與媳婦太過甜蜜,她會吃醋……
張鐸的爸爸曾這樣開導妻子:
「少摻和兒子的人生,距離產生美。」
是啊,身為母親,孩子是我們身上掉下的「一塊肉」,我們理當與他們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感情。
可儘管如此,隨著孩子逐漸長大,過上自己的生活,我們也應該學會不斷放手。
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很多隔輩的矛盾,更重要的是能讓他成長,在生活裡獨當一面。
所謂母愛,其實就是一場得體的放下。
放下不舍的留戀,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人生。
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在《積極心理學期刊》中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:
家長控制欲過強,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越大。
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:
48歲的兒子大衛碩士畢業,卻窩在家裡啃老。
身患尿毒癥的丁阿婆,無微不至地照顧兒子的生活起居。
成長路上,丁阿婆放不下對孩子的留戀,一直為他保駕護航,殊不知這是給孩子的人生挖坑。
如今丁阿婆年歲已高,她最終忍受不了兒子的無所事事,將孩子告上法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