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愛頂嘴背後,並不只有「不聽話」。
父母要擦亮眼睛看清他的優點,並學會與這樣的孩子智慧相處。
作者 | 夏天
前幾天,閨蜜跟我抱怨:
我真不知道我最近怎麼得罪我家那小子了,處處跟我做對。
我喊他吃飯,他說:
「我現在只想吃冰淇淋。」
我催他收拾自己的房間,他不僅坐著看電視一動不動,還不耐煩地頂我:
「我自己的房間,我想什麼時候收拾就什麼時候收拾!」
我讓他關掉電視,趕緊去刷牙睡覺,他反問:
「我憑什麼要聽你的?」
最後,閨蜜忿忿不平地說:
「這熊孩子,我說一句,他頂一句,每天氣得我血壓飆升,我真想拿塊抹布把他的嘴給堵上。真不知道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也這樣?」
我安慰了閨蜜幾句,深表感同身受。
記得曾經有項調查:
「孩子慢慢長大後,你最討厭孩子的什麼行為?」
超過75%的父母都選擇了頂嘴。
頂嘴,似乎成了絕大多數父母都難以忍受的行為。

頂嘴,其實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
很多時候,父母都會把孩子頂嘴,當作是一種不聽話的表現。
然後,想盡辦法地想要幫孩子改掉這個「壞毛病」,輕則口頭鎮壓,重則武力解決。
卻從來沒有認真想過:
孩子到底為什麼會頂嘴?
紀錄片《零零後》里,萌萌的父母覺得萌萌隨著年齡的增長,越來越叛逆,越來越喜歡跟父母頂嘴。
萌萌想要跟好朋友出去玩,爸爸因為萌萌忘記了帶書包而威脅萌萌:
「書包沒有拿回來,就不要出去玩了。」
萌萌哭著反駁爸爸:
「為什麼?為什麼什麼都要聽爸爸的,我不同意。」

爸爸帶萌萌一起去挑選眼鏡,結果萌萌喜歡的款式爸爸不喜歡,爸爸喜歡的萌萌也不喜歡。
爸爸不耐煩地說,「你到底喜歡哪個呀!」
萌萌無奈地回答:「你不懂我。」

父女倆之間的氣氛瞬間降到冰點。
爸爸不能理解萌萌為什麼叛逆,萌萌也不明白爸爸為什麼對自己有這麼多的不滿?
一位教育專家曾講過:
孩子的成長有3個叛逆期。
第一個叛逆期是2-4歲,他們會通過「不」、「才不是」等語言來表達自己初期形成的主觀意識;
第二個叛逆期是7-9歲,他們開始有較強的獨立意識,經常對外界的各種規則不滿,有時甚至有點不講道理;
第三個叛逆期是12-17歲,他們正值青春期,對個體的獨立、自由的追求更甚,討厭一切束縛。
只有經歷過叛逆期,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立而自主的個體。
而頂嘴則是每個孩子叛逆期都會出現的行為。
頂嘴,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和尊嚴開始覺醒。
他開始自我思考,開始強烈地想要表達自己,想要捍衛自己說話的權利,想讓父母看到自己的內心訴求。
孩子頂嘴,並不是「不聽話」、「沒教養」、「故意作對」,而是他們採用語言的形式與父母對抗,尋找自我,建立自我個性的必經過程。

允許孩子頂嘴,是一種智慧
看過一檔真人秀節目,裡面的小寶就是一個愛頂嘴的孩子。
他的爸爸監督他拉小提琴,總是喜歡拿著毛筆,指著他挑毛病。
這讓他很反感,忍不住生氣地對爸爸說:
「別用這個指著我。」

爸爸批評他拉琴的位置不對,他頂嘴道:
「那你給我貼上標籤呀。」

一次家庭會議,爸爸媽媽一起指出了很多他的缺點,希望他改正。
他毫不示弱地反問爸爸媽媽:
「爸爸總是找別人毛病,卻從不找自己的問題,比如說小提琴,老師都不會,是教不好孩子的。
媽媽有時候情緒控制的不太好。」

在跟父母的幾次爭辯中,他都是沉著冷靜、思維敏捷、直中要害。
既表達出了自己的不滿,又有理有據戳痛了爸爸媽媽的痛點,讓爸爸媽媽無言以對。
不得不讓人佩服。
就連場外的教育專家海藍都忍不住誇讚道:
「頂嘴的孩子有優勢,一是家庭氛圍開明,二是孩子有非常強烈的獨立思考能力,才能頂到父母的痛處。」
其實,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,少不了會有分歧。
孩子敢於遵循自己的內心,捍衛自己的立場,表達自己的意見,今後遇到事情才不會膽怯,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而孩子也會在一次次頂嘴中,鍛鍊了邏輯思維能力、語言表達能力,更有利於將來與人交往。
允許孩子跟父母頂嘴,也是父母的一種智慧。

敢於頂嘴的孩子
往往更獨立,有主見
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,曾做過一項研究:
將2-5歲的孩子分成兩組,一組孩子喜歡頂嘴,反抗性比較強。
另一組孩子懂事乖順,反抗性比較弱。
結果發現:
反抗性較強的孩子80%都有獨立分析、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;
而反抗性較弱的孩子,只有24%的人長大後能夠獨立行事,判斷能力也較弱,經常需要依耐別人。
由此可見,會頂嘴的孩子,不僅能夠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更敢於獨立去實現自己的目標。
著名教育家劉墉對兒子劉軒的教育非常嚴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