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成長中最忌父母溺愛,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讓孩子「吃苦」,娃長大後會感激你

2021-08-17     司馬懿     反饋

老話說:「小虧不吃吃大虧, 小苦不吃吃大苦。 」

在孩子小的時候, 吃一點苦、遭遇一些困難, 是好事。

如果害怕孩子吃苦, 孩子想幹嘛就幹嘛, 為孩子擋住一切, 那麼就是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, 這對孩子是極其不利的。

為人父母, 真正愛孩子, 就要狠得下心來, 捨得讓孩子吃苦。

尤其是以下這四種苦, 家長要讓孩子趁早吃。

1、讀書的苦

不管時代如何變化, 好好讀書仍然是大部分人的出路, 也是家長們都很支持孩子選擇的道路。 可是讀書是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, 中間也會受很多苦,

很多孩子可能承受不了苦, 半途而廢。 但是家長要明白, 讀書的苦都是累積在孩子心中的知識和力量, 可以讓他們在社會上走的更好。

有很多人會說, 周圍很多人沒有讀多少書, 照樣是大老闆, 大企業家。 但這畢竟是少數, 就算是少時不讀書, 通過自己奮鬥創立企業, 如果不讀書不學習怎麼可能管理好企業和員工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8/20980051.avif

2、受挫、失敗的「苦」

很多父母, 見不得孩子受委屈、吃虧、難過, 總想讓孩子一直處在舒適、滿足的狀態裡。

玩遊戲時, 故意輸給孩子;

孩子和同學鬧矛盾了, 家長去找孩子同學理論;

本來不應該滿足孩子的需求, 孩子撒撒嬌、哭一哭, 就忍不住滿足他······

被呵護地特別好的孩子, 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, 沒有承擔過自己行為的後果, 心理韌性會差很多, 扛不住事, 容易被挫折打倒, 喜歡依賴別人, 缺乏責任感。

孩子經歷一些挫折、真實地體會過難過、失望、生氣、沮喪等情緒, 才會真正地長大, 認清生活的真相。

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 其實不缺挫折:想要的東西得不到、考試考砸、被朋友忽視、努力做一件事卻沒有成功······

父母要做的不是刻意製造挫折, 而是在孩子面對挫折和失敗時, 正確引導他們。

3、批評的苦

現在的孩子都是被家長捧在手心呵護, 什麼都順著孩子的意, 生怕他有什麼不高興, 更別說批評孩子了, 很多家長都不捨得。 但是要知道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家, 離開家長, 他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, 除了自己的爸媽, 沒有誰會一直由著他, 別人可不會顧忌他的面子和尊嚴, 比批評更難聽的話也會有。

如果家長從小不捨得批評孩子, 讓孩子養成玻璃心。 等他出去闖蕩社會的時候, 經不起絲毫的批評和挫折, 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根本難以立足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8/20980052.avif

4、獨立的苦

有位老教師講了這樣一件事:

他們組織學生去春遊, 一個學生的媽媽捨不得孩子背東西, 就開著車跟在隊伍後面。 老師十分納悶, 後面老是跟著一輛車到底是怎麼回事?而這位家長對老師說:「我的孩子在家裡從來沒有幹過活, 我來替他背包, 我保證給他們的小組當好服務員。 」

聽了這位家長的話,

老師震驚了。

原本是一次對孩子鍛煉的機會, 結果卻被家長包辦了。

後來老師還是認真地和這位家長溝通, 勸她離開孩子的群體。

其實, 家長的這種行為不但不是愛, 反而是對孩子的一種深深的傷害。

父母愛孩子是本能, 但過度的愛和保護, 只會使孩子沒有獨立和自主的能力, 長大後不能獨自面對生活。

有多少成年巨嬰, 便是由此而來的。

為人父母真正為了孩子好, 就要捨得放手, 捨得讓孩子吃獨立的苦。

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說:「童年需要一個終點,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保護能力是父母的責任, 這樣他們才能離開父母的安全懷抱, 獨立地追求高水準的風險和挑戰。 」

作為父母都要明白, 孩子只有靠自己的翅膀飛翔,

才能飛得更高、看得更遠。

Wendy媽有話說:

「吃苦教育」並不是人為地給孩子製造磨難, 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體會艱難, 家長只要做他們堅強的後盾, 而不是做他們的成長路上的前鋒, 為其衝鋒陷陣, 解決一切障礙。 雖然在「吃苦」過程中, 孩子真的會「苦」一點, 但是只要渡過難關, 前方將會一片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