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霍姆林斯基說:「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,就應該讓他們去做,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,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。」同事玲子家兒子才五歲,玲子就讓孩子學著做家務了,每天讓兒子下樓時幫著拎垃圾袋。自己動手洗臉刷牙穿衣服等,玩完玩具之後自己整理好放回箱子裡。吃飯的時候幫家裡人擺好碗和筷子,地板上髒了孩子會主動拿紙巾擦乾淨。
家裡人都說,這麼小的寶寶你就讓他幹家務活,不怕累到啊。

玲子說,孩子從小就應該鍛煉的動手能力,幹點家務活,增強他的責任感。我非常贊成玲子的教育方法。
現在的孩子基本都很嬌氣,父母什麼都捨不得讓孩子去做,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被家長包辦了。
古語說的好: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」,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做飯、洗衣、掃地是必須做的。
做家務看似是一件平常的小事,可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

哈佛大學的研究員,曾經對153位兒童做過長達30年的調查,得出了驚人的結論,單從做家務這一項,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,在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:1,犯罪率是1:10。
研究還發現,愛幹家務的孩子,長大後有成就的更多一些,更有出息。
在美國,孩子不論年紀大小,都要承擔家庭中的責任,隨著年紀越大,承擔的責任也相對越重。
而對中國孩子而言,從小做家務的比例也遠遠低於美國家庭,我們的家長都會認為,孩子還小,應該多玩耍或者學習。
其實孩子從小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,以後對生活有自理的能力,對他未來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1、提高孩子思維能力。
對小孩子來說,做一些簡單的家務,不僅能夠提高他的肢體能力,還可以鍛煉思維能力。
比如說收拾書本和餐具,能夠鍛煉孩子手和眼之間的協調能力;衣服的顏色不同,孩子能夠區分清楚,擺放整齊,也讓他有了區分歸納的能力;做家務需要對事物格外專注,同時也鍛煉了孩子的專注能力。

2、孩子擁有良好的家庭觀念。
我在知乎上看到一條消息,有一名十三歲男孩,跟著媽媽岀夜攤,在給顧客打飯。
當有人問他為什麼會照顧小攤,他回答,媽媽太辛苦啦,我要幫忙的。這個男孩子,很有擔當和責任感。
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做家務,他才能體會到家長的付出,長大後也知道孝順父母,承擔屬於自己的家庭責任。

3、孩子自理能力強提升自信心。
孩子到了可以幫家長做些簡單的家務事的年齡,應該養成做家務的良好習慣。
剛開始時可能做不好,父母要耐心教孩子做,讓他學會獨立去完成,感受做家務是有趣的事情。
鼓勵孩子做,讓他感受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。孩子也渴望被家長需要和認可。
讓孩子選擇他能夠做的幾項家務,多讚揚他對家庭帶來的幫助,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重要性。
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家務勞動中,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時,孩子也會對未來的生活充滿自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