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博上有一個話題: 好男人的標準是什麼?
網友們討論紛紛,儘管答案各不相同,卻不謀而合地集中在了:自信、陽光、有責任感、懂擔當上。
男孩一出生,父母便給予這個生命最好的愛,寄予無限的期望。
小小的男孩慢慢長大,在將來的某一天,也會成為別人的丈夫、孩子的父親。
但是,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,爸爸的愛,與媽媽的愛,意義是不一樣的。
媽媽的愛,溫暖細膩,如一股清泉,滋潤著孩子的內心;
爸爸的愛,寬厚偉岸,如海上燈塔,指引孩子前進的方向。
擁有什麼樣的父親,決定了男孩將來成為什麼樣的男人。
賈平凹曾說: 作為男人的一生,是兒子也是父親。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,後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。
父愛不缺位,男孩的成長道路才會少一些荊棘,多一些坦途。
01
爸爸能教男孩一些實實在在的生活智慧
知乎上有一個話題: 父親對兒子的影響在哪些方面?
方方面面!
高贊回答說:
3歲時,他怕高,爸爸將他放在高高的牆上練習走路,並對他說:如果你掉下來,我會接著你。
慢慢的,他再也不怕高了,爸爸鍛煉了他的膽量。
5歲時,他哭鬧著買玩具。心軟的媽媽拿他沒辦法,爸爸卻說:說出三個理由就給你買。
他一開始只能想到「我喜歡」,後來能想到「價格」,再後來可以想到「自己玩不用父母陪」。
慢慢的,他學會了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,也學會了一個問題多角度思考。
進入青春期後,他交過女朋友,看過[色.情]電影,爸爸對此看得很淡,但會告訴他女孩在性格、談吐、氣質上的感覺。
慢慢的,他知道了什麼樣的女孩才是一個好的愛人。
從小到大,父親參加什麼活動都會帶上他,各行各業、各式人物見多了,他的眼界也打開了。
慢慢的,他知道了知識、金錢、技能帶給人的變化,從而決定了未來想要的生活。
如果說,媽媽的作用是讓男孩感知到溫暖,那麼爸爸的作用,就是教會男孩規則,教會他在更廣闊的天地裡自由行走。
02
爸爸多陪伴,男孩更陽光。
心理學家魯格·肇嘉在《父性》一書中寫到:
父親的缺失,是家庭的不幸、是妻子的憂愁、是孩子的悲傷,也是社會的抑鬱。
綜藝節目《音樂大師課》中,有個叫王浩丞的男孩,上臺唱了《父親》這首歌。
上臺前,導師古巨基問王浩丞為什麼選擇這首歌,他的回答是:「我的爸爸是一個愛玩手機的人。」
每次孩子讓爸爸陪他玩,他的回答總是:「等一等。」
小浩丞說到這時,眼神透露出一股莫名的難過:原來,爸爸口中的等一等,就是不想陪自己玩。
孩子坦言:爸爸不陪他玩的時候,他很不開心。
歌曲《父親》中有這樣一句歌詞:多想和從前一樣,牽你溫暖手掌。
就因為這句歌詞,小浩丞決定選擇這首歌送給爸爸。
在他的印象中,父親只牽過他兩次手。一次,是在遊樂場,要買霜淇淋時;一次,是爬山,他走不動的時候。
當主持人問爸爸是否還記得這些場景時,爸爸很慚愧地表示,自己根本沒有印象了。
主持人問浩丞:「被爸爸拒絕時,你是什麼感覺」,懂事的男孩再也繃不住眼淚,控制不住地大哭起來:「爸爸為什麼要拒絕我。」
聽到這句話,浩丞爸爸再也坐不住,起身上臺,擁抱孩子,認真地向他道歉。
看似只是一期音樂類的綜藝節目,卻給觀眾們上了生動的一課。
正如古巨基在節目中感慨: 孩子在十歲以前的階段變化是很大的,做父母的,錯過了,就再也無法挽回了。
你眼裡那個小小的男孩, 一晃眼就長大,你永遠無法預料,甚至來不及去想,孩子在哪一刻突然就不需要陪伴了。
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:「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,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。」
想要男孩變得陽光大氣,父親的陪伴是最好的滋養,男孩會在父親的陪伴中,通過觀察父親的行為舉止,讓自己逐步變得有男子氣概。
03
俗話說得好,真正的教育,就是拼爹。 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,一定有爸爸付出的無數時間和心血。
人們常說,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。然而,孩子的好習慣,首先來自於家長的好習慣,沒有孩子能自己成為天才。朋友兒子的故事,就頗得得回味。
朋友一兒子,6歲,有一天天不好好學習,被朋友批評了。
結果,聽兒子自言自語地說:「這世上有三種鳥,一種是先飛的,一種是後飛的,還有一種最討厭,就是自己不飛,下了個蛋讓蛋飛的。」
所以,在希望孩子形成某一習慣時,首先自己要同時努力建立對應的習慣。
馮倫說,歷史不會隔過任何一代人。同理,歷史也不會隔過爸爸的任何努力。
孩子今天的樣子裡,藏著爸爸昨天的努力。
同樣,爸爸今天付出了幾分努力,也會從孩子未來的樣子裡看出來。
Wendy媽咪有話說:
心理學家弗洛姆說:「父親是教育孩子、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。」
教育孩子,是父母畢生的事業。
作為父親,要愛妻子,多陪伴,大格局,多引導,想把男孩培養擁有山一樣堅毅的品格、海一樣深沉的胸懷的人,父親的影響舉足輕重。
如果你家有兒子,願爸爸能陪他、愛他、疼他、寵他,賦予他陽光和朝氣。
這樣孩子才會有足夠溫暖的內心,有豐滿的羽翼,還有未來面對風雨的勇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