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5歲老人不願和兒女一起住,兒女集資百萬把老宅打造成豪宅大院,還有微型花園,生活似神仙

2020-11-23     曹強育     反饋

現在的農村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,人們的生活也在不斷的變好。不少的人都在城市買了房子,在城市中定居。可是我們同樣也發現了一種現象,那就是雖然有很多的孩子在城市定居,可是並沒有多少老人會跟著孩子去城市生活。比如今天這位老人。

深秋的一個週六,攝影師一行人來到山西省中條山腹地農村采風,我們在巷道裡遇到了這位75歲的毛大媽,她家新修的門樓煥然一新特別醒目,與山村裡其它農家傳統的土門樓形成強烈的對比,影友C老師便和老人家搭上了話,我們徵得大媽的的同意,一起去她家參觀剛剛裝潢不久的新房子。

走進毛大媽的家,大大的院子足足有半畝,土窯洞院落已經是舊貌變新顏,當地山村的土窯院子都比較大,院子裡已經全部用水泥青磚進行了加固,窯門洞也裝潢成了一個木製的大窗,看上去和陝北的窯洞沒啥兩樣,這在當地農村卻是獨一無二的新樣式,C老師讚不絕口,感歎這院子簡直就是山溝溝裡的「豪宅大院」。

毛大媽說自家的土窯院子以前和當地農村的一樣,幾乎全是黃土模樣,自己是4歲過繼給姨姨立門頂戶,從小就住在土窯院子裡,家中老人也不記得土窯有多少年的時間了,自己和老伴生有2兒1女,現在都搬出了山溝,都在縣城裡做生意,孩子們原本打算讓老兩口下山一起生活,可是他們不願意離開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老家,更喜歡住自家冬暖夏涼的土窯洞,孩子們尊重老人的意見,就三人一起集資30萬元(約合新臺幣130萬),一起給老人改造土窯,後來花的錢多了大媽也掏了2萬元(約合新臺幣86000萬),她把這個叫做家庭集資入股。

當地傳統土窯洞裡四壁皆為黃土牆,為了美觀以前的人總喜歡在裡邊用舊報紙貼牆,時間長了難免掉落土塊,為了把窯洞加固好,大媽家的窯洞首先進行了「洗窯」處理,就是把牆面的一層虛土打掉,接著用青磚和水泥加固一層,最後用仿瓷塗料進行裝潢,地面用上了瓷磚,為了讓窯洞裡採光更好,窯洞口特意改成了木製大窗式的窯門,當然只是加固和裝潢是不夠的,孩子們給老人還換上了新傢俱。

大媽說兒子和女兒都已經各自成家立業,現在過得都不錯,不需要自己和老伴再操心,他們生活在大山裡的老家,依舊過著自己喜歡的農耕生活,種著30多畝的山地,現在都是農業機械化生產,自己也不需要出多大的力,生活自由自在,孩子們又給他們改造了土窯院子,住在裡邊心情舒暢,就是給城裡的洋房也不換。

內容未完結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

第1頁 第2頁

大媽說老農民勞作了一輩子,從來就沒有停下來的想法,只要身體健康就要幹活,現在是深秋季節,老兩口將地裡的山楂收穫回家,已經切片進行晾曬處理,完後也能賣個高價錢,住在農村裡,忙忙碌碌的日子過得挺充實。

院子的南邊孩子給老人建起了一個微型花園,栽種上了櫻桃,蘋果桃子和梨樹,甚至還養著盆景花草,閑來無事老人就在這裡種花養草,享受季節性新鮮水果。

院子的東西兩側的舊房子已經拆除,建起了水泥新房,東邊是個廚房,西邊是衛生間,廚房裡是現代化的廚具,電磁爐和液化氣雙配套,衛生間裡還有太陽能淋浴設施。

毛大媽說兒女孝順兒媳更好,家庭的和諧這些個就是最重要的因素,現在山區通上了大公路,孩子們家家都有汽車,平日裡他們隔三差五回家來,大包小包買下禮品往家提,節假日孫子孫女回到家其樂融融,天倫之樂溢於言表,住在山溝裡的過著神仙光景。

這個小山村攝影師一行人在2年前曾經來過,看到了現在如此的大變化,大家都非常感慨,不是親眼見過都不相信,山溝溝農村的變化是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小小縮影,農村老人住「豪宅」,生活不比城裡人差,這裡還真是個養老的好地方。臨別的時候毛大媽熱情邀請我們下次再來她家做客,要給我們做農家飯,品嘗品嘗山裡的美食,過一過農家新生活。

編後語:

遠離城市的喧鬧,沒有城市的燈紅酒綠和車流尾氣,其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也有很多人喜歡生活在這寧靜的山村,感受鄉毫無壓力的恬靜時光。只是我們不能像老人一樣放不下我們的工作和城市生活。人的生活方式各有不同,也許這種生活我們小住怡情,常住會崩潰!

用戶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