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天這個季節很多人會經常發現自己的腸胃經常鬧脾氣,由於溫差大、腸胃蠕動慢,加上壓力大、飲食習慣不良,更容易發生心口灼熱火燒心、胃酸逆流的症狀。
引起胃酸逆流,大致可分為4大類型,包括長期便秘在內,揪出元兇後,再對症調理,那麼效果更好了。
現代人工作壓力大、三餐不正常,胃食道逆流的現象愈來愈普遍,不只影響生活品質,嚴重可能造成食道被胃酸過度刺激,引起食道病變,甚至演變成食道癌。
胃酸逆流一定有其背後隱藏原因,中醫調理的優勢能夠減少服用西藥的副作用,除了抑制胃酸,能減緩不適感,也會同時調理肝氣,舒緩情緒,減緩壓力。另外能依據病患體質、狀況,找出真正成因,治標同時治本,有助於根治胃食道逆流。
胃酸逆流原因一:壓力大肝氣鬱結
很多人基本是胃酸逆流類型通常西藥吃了很久,才會選擇看中醫,其中很多人就是工作壓力各方面壓力所引起的胃酸逆流。
這類型的患者常常是因為肝氣鬱結引起肝胃失和,也就是自律神經失調影響腸胃分泌為消化液異常。對於這類型的患者,多半會使用柴胡疏肝散與半夏瀉心湯調理,以及平時可以多按揉合谷穴與太衝穴配合調理。
1、合谷穴:在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,拇指屈曲按下,指尖所指處。
2、太衝穴:腳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縫間,往上1寸(約一個拇指橫寬)處。
胃酸逆流原因二:飲食不正常、錯誤減重
另外一種常見的類型就是吃的東西、時間不對引起,通常業務員與錯誤減重的朋友為大宗,因為三餐不定時、時間不對、過度偏食,都很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發生。此外,很多人喜歡採取生酮飲食,常常攝取過多的油與蛋白質,導致胃排空時間拉長。食物、胃酸停留在胃的時間變多,導致飲食停積,就會影響下食道括約肌的張力,容易胃酸逆流。中醫會使用保和丸與藿香正氣散治療,以及平時有可以多按揉足三里與中脘穴。
1、足三里:足三里穴位於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。
2、中脘穴:找到胸口正中間的胸骨,沿著胸骨,向下找到最下端的突起-劍突,劍突與肚臍連線的中間,按壓有輕微的酸脹感就是中脘穴。
胃酸逆流原因三:長期便祕、代謝失調
長期便祕、身體水分代謝失調,也是引起胃食道逆流的原因,中醫講究氣血水的平衡,人的腸與胃都是同一個空腔,當空腔下部壓力過大,東西就會往上湧。通常有宿便、便秘的狀況,腸道無法排空,連帶就會向上擠壓到胃部,造成食物容易往上沖產生胃酸逆流。如果知道原因的話,應該是要用緩瀉劑才對,而不是製酸劑,只要讓腸道暢通,胃酸逆流都能改善,使用調胃承氣湯治療腸胃病,就是這個道理。以及平時可以多按揉上巨虛、天樞。
1、上巨虛:位於足三里穴位往下4指寬度的部位。
2、天樞:位於肚臍左右旁2寸,以手部食指、中指的力量,以順時針方向按揉即可。
胃酸逆流原因四:脾胃虛弱、腸胃功能不好
天生腸胃功能不好的,長期胃痛找不出原因、天生脾胃虛弱,久而久之導致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。在中醫裡屬於脾虛胃弱、氣虛血瘀,常常使用理中湯、香砂六君子湯調養脾胃,以及平時可多按湧泉穴、脾俞穴。
1、湧泉穴:湧泉穴位於腳底中間凹陷處,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。
2、脾俞穴:位於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肚臍對應的是第二腰椎,再向上摸三個椎體,下面旁開兩指處即是。
在日常中護胃有以下幾點:
1、飲食宜三餐正常、食量固定、不吃易生痰或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。
2、情緒宜穩定,要適當的抒發壓力。
3、少吃難消化的食物。如果吃飯後容易腹脹,則應避開容易脹氣的食物。
4、胃酸嚴重時避免咖啡、辛辣、燥熱、有刺激性的食物都暫時不要吃。
5、盡量在晚上11點前就寢,因為熬夜容易傷肝陰,長期下來更會進一步傷胃陰,導致胃壁(胃黏膜)變薄,降低對胃酸的耐受度。
6、多吃富含膠質的食物,植物性膠質如地瓜葉、皇宮菜、黑木耳、白木耳、秋葵等,以增強胃壁。
溫馨提示:飲食、運動、心理,是構建人體健康的三大核心。養生養身,防病,要選擇健康飲食,保持飲食清淡,這才能養好脾胃,白天適量運動,保持愉悅心情,祝大家身體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