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即便如此,他也從未向外界透露過自己的困境。
這種沉默,或許源於他骨子裡那份不願服輸的傲氣。
只是在實在熬不住的時候登上社交平台,留下一些零星的抱怨,卻從未提及內心的孤獨與苦楚。

可惜的是,他的電影夢,終究還是沒能完成。
當時間走到2012年的深秋,這位固執的武者,就這樣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導演椅上,帶著未完成的夢想,悄然離去。
惠英紅一生的痛
人生最無能為力的事,莫過於親人的離世。
當得知哥哥的死訊時,惠英紅還在外拍戲,不能及時趕回,只能拜託好友徐少強替她前去辦理相關手續。

這對曾經在香港街頭賣藝的兄妹,從微末中一路打拚,卻在人生的終點難得相見。
而未能趕回見哥哥最後一面也成功為了惠英紅心中永遠的結。

惠英紅後來在回憶中總是帶著深深的自責,當年正是她力勸哥哥來北京發展,希望能為這位功夫巨星開啟事業的新篇章。

然而命運弄人,北京的發展並不如預期,昔日的「劍神」逐漸淡出觀眾的視線,最終在這座陌生的城市獨自謝幕,這份沉重的愧疚,讓惠英紅每每提起都難掩悲痛。

那些與惠天賜共事過的舊友們,在追憶他時總會提到一個細節:他從不用替身。
在那個沒有特效的年代,每一個危險的動作,每一場激烈的打鬥,都是惠天賜親自完成。
即便是最危險的鏡頭,他也堅持自己來,這種專業精神,在當時的影壇都是少見的。
隨著惠天賜的離去,香港武打片的黃金時代仿佛也畫上了一個句點。
那個靠真功夫打天下的年代,那些不用替身、不靠特效的武打明星,如今都已漸行漸遠。
在他生命的最後歲月里,影壇已經很少能看到純粹的功夫片,取而代之的是特效與剪輯的天下。
西門吹雪的最後一劍,終究沒能在銀幕上留下痕跡。
那部未能完成的電影,永遠停留在了籌備階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