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張譯說過,演員不能離開生活,否則永遠是紙上談兵。
這在孫儷身上得到驗證,她腳踏實地的生活過,沉澱下來,都成閱歷,就像胡曼黎隨身的「聚寶盆」,拿來即用,讓角色更有生命力。

像是胡曼黎出門前的一段戲,孫儷特意請求導演,加上她邊吃,邊補妝,邊看手機對接工作的特寫鏡頭,結果呈現出來成點睛一筆,鬆弛而自然。
胡曼黎的生活狀態,就像八爪魚一樣,永遠忙碌,張牙舞爪,孫儷是真把角色吃透。

還有一場她餛飩的戲,捻起一張皮,擱上紮實的餡料,另一隻手迅速蘸水在折角處點了點,再用力一捏,包好的大肚餛飩個個圓滾滾、胖嘟嘟,幾乎要撐破薄皮,就很有家庭感。



孫儷嫻熟的模樣,一看平時就經常包,這一技能點在戲裡一施展,角色瞬間接了地氣,在外虛榮、市井氣,在家卻是下得了廚房的賢母。
何必老挑剔一個演員自然老去的臉蛋,這些骨頭縫裡滲出來的生命力不比膠原蛋白動人?

何止包餛飩,各種名菜,也信手拈來。
如果是別的演員,可能需要道具組來準備,或者乾脆塑料製品以假亂真,唯有孫儷,敢胸膛一挺攬下事,敢揮起鍋鏟,舞動勺瓢,在鏡頭前演繹真實煙火。

即使不拍戲,孫儷的作息表也是排滿的,修習瑜伽、練毛筆字,喜歡小提琴,抽空就把一級證考了,隔三差五還跑到棚里下田墾地。

雖說是閒暇之餘的閒情逸緻,但也是在汲取生活的養分,未來拍戲,演繹各色人物,都有可能派上用場。

看了胡曼黎,再看孫儷,就是一類人,色彩濃烈且可愛,高能量,高執行力,凌晨三點摳台詞、一個鏡頭拍20遍的較真,有著打不垮壓不倒的蓬勃生命。
活得像個太陽,片場總能聽到她肆意的笑聲。

總有營銷稿,票選所謂的「孫儷接班人」,趙麗穎的呼聲尤其強烈,現在想想,孫儷的班,沒人接得了。
曼黎真好,孫儷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