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有意思的是,劇組特意在偶來小路的市場裡設計了「海女套餐」攤位——這道如今成為濟州島旅遊標誌的美食,在劇中竟是貧困少女果腹的餐食,這種反差既真實又充滿戲劇張力。

濟州島的虛實結合
為了還原歷史,劇組下了不少功夫。他們走訪濟州島的老一輩居民,收集當年的老照片和口述史,甚至在城邑里村搭建了1:1復刻的1960年代石屋群。甚至有濟州島的老人說,連牆縫裡長著的雜草都和資料圖一模一樣。

不過拍攝過程也引發過爭議,比如劇組曾因占用村民晾曬場地的戲份道歉,這段插曲反而讓劇集多了幾分真實感。但劇中對歷史的處理並非完全「零誤差」。比如徐福東渡的傳說在現實中更多是民間想像。

劇組還是選擇將這段內容在後期,作為文化符號植入劇情,通過博物館場景和角色對話帶出濟州島人對自身起源的浪漫想像。這種「虛實結合」的手法,雖然讓歷史學家挑刺,卻成功讓年輕觀眾產生了興趣。

至於他們到底是不是徐福當年的帶過去的人,現在早已無法考證,既然是虛實結合,那看的不是絕對真實,而是一代人如何用信仰熬過苦難。
導演用一幕幕帶著煙火氣的場景,拼湊出了濟州島1960年代的靈魂。它不是一部歷史紀錄片,卻比紀錄片更讓人心顫,當我們看到劇中人在火山岩上壘砌家園、在風浪中守護彼此時,看到的何嘗不是人類面對困境時永恆的勇氣?

或許這就是這部劇最動人的地方:它讓濟州島的過去不再塵封,而是化作一段可觸摸、可共鳴的情感記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