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男孩難養?那是你不懂這4條黃金教育法則

2021-08-18     玉兒     反饋

而且越是管束他,他就越叛逆。」

研究發現,相比女孩而言,男孩的大腦前額葉發育較慢,更容易衝動。

再加上睪丸素的作用,讓他們仿若天生的戰士。

這時候如果父母跟他們硬碰硬,最終只會兩敗俱傷。

正如一則經典的寓言:

「北風和南風打賭,看誰的力量大,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。

北風越是猛烈地侵襲,行人將衣服裹得越緊;

而南風則徐徐吹動,讓人如沐春風,最終,行人主動脫掉了大衣。」

在養育男孩的問題上,「南風法則」同樣奏效:

如果父母成天想著如何壓制、管控孩子,就成了寓言里的「北風」,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叛逆。

一檔節目裡,鄧超談起自己的青春期。

十幾歲的他曾一度是「叛逆」的代名詞,打耳洞、染頭髮、離家出走,處處和父母對著干。

父母看到鄧超這樣,便想要「打醒」兒子。

有一次,因為父母又打了他,鄧超便一氣之下離家出走。

一個人跑到了廣州。

眼看兒子不見了,父母急得整宿睡不著。

為此,父母決心改變曾經的教育方式,看到鄧超喜歡錶演,就主動鼓勵他考中戲:

「試試看,萬一走狗屎運呢?」

「如果不行,我們就逛逛北京,看看長城去!」

就這樣,父母重新贏得了兒子的心,鄧超也走出了青春的迷途。

每個男孩,最終都會成為一個成熟、理智、強大的男人。

前提是,永遠不要用疾風驟雨式的教育打壓他。

平靜而溫和的態度,對青春期的男孩有奇效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8/20981935.avif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8/20981936.avif

二十碼法則

美國有一條著名的教育法則,二十碼法則。

其中,「二十碼」是一種象徵,代表著父母和孩子間應當保持一定的距離,保護孩子的隱私,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。

家有男孩,父母一定要懂得保持適度的邊界感。

曾看過一位網友發帖講述自己的故事:

從小到大,母親和網友一直都「親密無間」。

生活上,母親事無巨細地照顧他。

哪怕他已經上初中了,母親每天還會幫他擠牙膏、繫鞋帶。直到網友大學畢業,母親都沒有讓他做過一頓飯。

但同時,母親在精神上也對他寸步不離。

上小學時,母親就在家裡裝了好幾個攝像頭,網友的一舉一動都在母親的監控之下。

在家裡,母親也從來不許他鎖門。

甚至連衛生間的鎖,都被母親拆了下來。

二十多年後,在「全包圍母愛」下長大成人的網友,這樣評價自己:

「雖然我身體已經成年,但我內心還是一個嬰兒:

我不會做家務,身邊的每一個朋友都不是自己選擇的,工作也是我媽幫忙找的。

連腦袋裡塞的想法,都是我媽灌輸給我的。」

可事實上,一個不懂邊界感的媽媽,永遠也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。

正如心理學家克萊爾說的:

「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,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,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。」

每一個孩子體內都埋藏著一顆種子,只有父母給他留出足夠多的空間。

終有一日,這顆種子才能長成參天大樹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8/20981937.avif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8/20981938.avif

一位育兒博主曾說:

「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。

但給男孩媽媽的是一盒黑巧,100%的那種,又苦又澀。但是別怕,黑巧吃了不胖人,還可以鍛鍊意志品質。」

對男孩媽媽而言,我們的征途始終是星辰大海。

能做的,就是理解、共情和放手,再加上一點點的知識和方法,認識到自己的局限,不斷精進自我。

用更科學、更適合的方式來教育男孩。

唯有這樣,我們的男孩才能破繭成蝶,向陽而生。

點個贊吧,願男孩媽媽們關關難過關關過,前路漫漫亦燦燦。

上一頁
2/2